深圳首次破萬億
作為出口第一城的深圳,到底有多牛?
深圳海關最新公布數據,一季度深圳進出口總額10202.9億元,同比增加28.8%。其中出口6424.4億元,同比增長28.2%。
這一規(guī)模,這一增速,不得不說,深圳的確有笑傲江湖的資本。
在全國大多數地區(qū)陷入出口困境時,能保持出口正增長的地區(qū),已經不容易,而深圳一個季度較去年同期就增長了超四分之一。
深圳官方對這一數據,給出的評語是“10年來同期首次突破萬億大關”。
這一數據有多牛?一季度全國進出口總值10.17萬億元,深圳以一城之力,貢獻了全國十分之一的進出口規(guī)模。
當然,牛的還有上海。上海去年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就超越了萬億,今年數據尚未公布。
不過,上海厲害之處,和北京一樣,是進口,而深圳的貢獻在出口。上海去年4.2萬億的進出口,其中進口占了58.8%。北京去年3.65萬億的進出口,進口占了83.5%。
深圳已經連續(xù)31年位居外貿冠軍席位。
2023年,上海的進出口總值42121.6億元,位居全國第一。深圳38710.7億元,位居第二,北京第三,蘇州第四、東莞第五、寧波第六、廣州第七、廈門第八、青島第九、杭州第十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各城市統(tǒng)計局
進出口包括進口和出口,在出口方面,深圳堪稱一柱擎天的存在。
2023年,深圳出口額24552.1億元,增長12.5%。規(guī)模全國第一,增速全國第一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各城市統(tǒng)計局
深圳市這一出口規(guī)模,占廣東省進出口總值的46.6%,占全國出口總值超10分之一(去年全國出口23.77萬億元)。
深圳憑什么
深圳不僅是出口第一城,還是賺外匯能力第一城。
賺外匯能力的外在表現,就是出口與進口的貿易順差。
以2022年數據來看,2022年外貿順差排名前五的城市,廣東獨攬三個,其中深圳第一,東莞第四、佛山第五。江蘇、浙江各一個,蘇州第二,金華第三。
北京是貿易逆差,出口與進口的差值全國最大,高達24665.5億元,2023年擴大至30466.2億元。上海逆差第二。天津第三,大連第四,沈陽第五。
也就是說,北京、上海的進出口總值雖高,但都依靠進口,是消耗外匯儲備最多的城市。
問題來了,出口規(guī)模31年來霸榜第一,深圳憑什么?深圳又為何能夠成為賺外匯能力第一城?
這與深圳的氣質有關。
作為一線城市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廣州在經濟驅動方面有著本質的區(qū)別。
廣州依靠消費和工業(yè),北京則主要依靠服務業(yè),工業(yè)并非北京的強項。
上海、深圳依靠工業(yè)與科技金融服務業(yè)。但側重點不同,上海更側重金融服務業(yè),深圳更側重工業(yè)。
去年隨著深圳工業(yè)總產值超越上海,這座一線城市已經成為中國工業(yè)增加值、工業(yè)總產值的雙料冠軍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各城市統(tǒng)計局
具體到產業(yè)來看,從萬億產業(yè)數量上看,深圳更是笑傲江湖。
這里首先要區(qū)分一個概念,產業(yè)與產業(yè)集群。產業(yè)指單個的產業(yè),是按照行業(yè)大類劃分。而產業(yè)集群,則是一個產業(yè)組成的朋友圈。
以城市和都市圈來類比,產業(yè)對應的是城市,產業(yè)集群對應的則是都市圈。
接下來我們要看的不是都市圈,也即不是產業(yè)集群,而是產業(yè)實力。
目前深圳、蘇州各有一個萬億產業(yè),也是全國唯二擁有萬億產業(yè)的城市,兩座城市的萬億產業(yè)均是計算機、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(yè)。
在這一產業(yè)上,深圳是霸主一樣的存在,其產值是排在第二名蘇州的兩倍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各城市統(tǒng)計局
深圳制造業(yè)產業(yè)如此強悍的背后,是深圳的四次蝶變。
1979年寶安撤縣設立深圳市,1980年深圳設立為國家經濟特區(qū),當時深圳只是一個南海邊的小漁村,一窮二白,人口只有30多萬,GDP只有1.96億元。
當時中央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(tài),沒有錢,只有政策給到深圳,讓深圳大膽闖,大膽探索。在這種背景下,深圳以香港為師,開啟了飛速發(fā)展,創(chuàng)造了深圳速度。
過去四十多年里,深圳的經濟發(fā)展路徑也不斷變遷。
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,依靠“三來一補”的加工出口特區(qū),開啟了城市化序幕,并積累了原始資本。深圳當年作為經濟特區(qū),其實沒有獲得多少中央財政的加持,中央主要是給予了政策,讓深圳放開手腳闖。
在積累了原始資本和原始技術之后,深圳邁向了“深圳仿造”階段,也就是山寨階段,當時華強北的山寨電子產品遍地都是。但僅靠模仿別人,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后面。
于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“四個難以為繼”,也即土地空間難以為繼、資源能源難以為繼、人口承載力難以為繼和環(huán)境承載力難以為繼。所以,從這一年開始到2019年,深圳逐漸升級產業(yè)模式,擺脫以往的復制模式,走向自主模式,邁向了“深圳制造”。這段時間內,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(yè)華為、騰訊、中興、大疆、比亞迪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。
也正是在“深圳仿造”到“深圳制造”這段期間內,深圳加入了一線城市陣營,與老牌的北上廣,組成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陣容,并在這段期間內,GDP先后超越了香港、廣州,位居內地第三。
如今的深圳,GDP超三萬億,位居全國第三。2023年深圳GDP為34606.4億元,是1979年立市時的17656倍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深圳市統(tǒng)計局
同時人口從開始的31.41萬,一路增長,沖破百萬,沖破千萬,只在去年歷史性地減少了一次。202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規(guī)模1766.18萬人,是1979年立市時的56倍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深圳市統(tǒng)計局
對工業(yè)、制造業(yè)的執(zhí)著,是深圳出口能夠31年領跑全國的底氣。
而能夠在過去今年出口環(huán)境受困的背景下,深圳增速已經能夠保持兩位數,則主要是其科創(chuàng)實力。
科創(chuàng)加持深圳出口
在之前本號分析東莞經濟水逆的文章中,我強調過一件事情。
東莞表面上看和深圳氣質很像,都是制造業(yè)強城,產業(yè)強城,人口大城、經濟實力強城。
但是骨子里有本質差距,深圳是科技強城,東莞仍主要以代工為主。
所以,在去年那樣的宏觀環(huán)境下,東莞隨大流,出口下跌了8.9%,而深圳上漲了12.5%。
深圳能夠在出口受困的環(huán)境中,逆勢大漲,關鍵在于其工業(yè)產業(yè)門類中,新興產業(yè)占比超過了40%。
深圳統(tǒng)計局披露:
2022年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增加值合計13322.07億元,比上年增長7.0%,占地區(qū)生產總值比重41.1%。其中,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(yè)增加值5811.96億元,增長2.6%。
電子信息產業(yè)是深圳最能打也是全國最能打的產業(yè)。
之前本號梳理過各城市的千億產業(yè)數量與產值。深圳的計算機、通信與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(yè)2021年總產值24361億元,位居全國第一,是位居全國第二的蘇州的兩倍多。
在這一產業(yè)上,無人能夠出其右。深圳不愧是IT之城,科創(chuàng)之城,全國科創(chuàng)看深圳,一點也不夸張。
2024年一季度,深圳進出口額突破萬億,其中出口6424.4億元。
出口的6424.4億元中,機電產品4389.9億元,增長14.4%,占同期深圳出口總值的68.3%。其中,出口手機、電腦、家用電器等合計出口836.6億元,增長17.8%。
深圳的出口,離不開其高新技術含金量的工業(yè),而高新技術含金量的工業(yè),離不開其強大的科創(chuàng)賦能。
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之前發(fā)布“全球科技集群”的排名,“深圳—香港—廣州”科技集群,被評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。這個集群的主要得分,是深圳的PCT專利。深圳每年的PCT專利數量,跟全德國相當,且連續(xù)十八年位居全國第一。
制圖:城市財經;數據:世界知識產權組織、康奈爾大學、歐洲工商管理學院
深圳也用數據告訴所有城市:
一座城市不能墨守成規(guī)、不能坐享其成,只有敢于擁抱、主動求變、不斷進取,但求本心,無問西東,才能讓自身立于不敗之地。
來源:城市財經